傳統熱力聚氨酯保溫管網供暖成節能痛點 我國住宅建筑采暖能耗為相近氣候條件的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城鎮建筑每年僅采暖一項的能耗,就占到了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1.5%,占采暖區全社會能源消費的20%以上。在一些嚴寒地區,城鎮建筑能耗甚至達到當地社會能源消費的50%左右。目前的采暖用能高能耗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還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傳統熱力聚氨酯保溫管網供暖成節能痛點 “我國采暖能源浪費主要浪費在管網上。"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首先是我國采暖系統普遍在低負荷、低效率下運行,實際供暖面積平均只有設備能力的40%至60%,管網輸送效率低。其次是缺乏控制手段。我國供暖系統只有簡單的調節手段,水平失調、垂直失調現象嚴重;少數系統有一些量化運行管理設備,供熱管理人員普遍是看天憑感覺調控供水溫度,供熱不足或過度時,不能做到及時有效地調節。為了避免“欠供"索性提高出水溫度,此時便出現了“超供"現象。 傳統熱力聚氨酯保溫管網供暖成節能痛點 據了解,我國傳統管網供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質調。即在一次管網加裝流量調節閥門,調節二次管網的水溫,也叫一次網調平。用鍋爐的出水溫度控制輸配系統,再由輸配系統控制外網。這種質調弊端有三:一是易損失鍋爐的運行效率。 二是一次管網調平費時費力。一次管網的調控沒有依據,主要看回水溫度,調節滯后造成了浪費。三是外管網末端缺少調控手段。 我國傳統供暖的另一大調控方式是量調。即在二次管網循環泵上加裝變頻設備,調節系統流量。這種量調的方式也同樣存在三大弊端:一是外管網末端沒有控制; 二是加大管網的失調,溫差過大; 三是為了緩解末端失調問題,必須加大供熱量,這樣又造成了能耗的增加。 傳統熱力聚氨酯保溫管網供暖成節能痛點 由于傳統供暖系統無有效的調控手段,造成距熱源、遠近端各用戶供暖溫差過大,冷熱不均,經常有不少用戶投訴室溫偏低,在排除了堵塞和積氣等局部問題后仍得不到解決;而另有相當一部分用戶的室溫卻偏高,用戶還需要通過開窗散熱來降溫,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費。由此人們經常錯誤地認為集中供暖系統的熱量供給不足,實際上這是供暖系統沒有智能調控的典型表現。離熱源越近的用戶室溫越高,離熱源越遠的用戶室溫就越低,伴隨管網的供熱半徑越大,供暖失調就越嚴重,溫差也就越大。針對上述問題,供熱部門為了保證供熱標準,只能超負荷供熱,但又致使供熱量、耗電量增加,熱損增大。由于整體供暖系統無智能調節,當居民外出或上班時,無法調節室內溫度,使熱能極大地浪費掉,所以供暖管網無智能調控是傳統供暖系統先天性的弊病。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近年來,以獨立供暖特別是電地暖取代集中供暖一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有人認為,霧霾與燃煤供暖有著很大關系,并且指出,在燃煤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占87%、氮氧化物占67%、二氧化碳占71%、煙塵占60%,從而得出結果——如果用電地暖取代燃煤,城市霧霾就會大大減少。 為了說明問題,有人更是把傳統管網供暖與電地暖加以比較。 熱損率對比。智能電采暖熱效率高達99.69%,運行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損耗。再加上用戶的行為節能,在同等供暖情況下,會比傳統供暖節能50%,而以水為介質的傳統集中供熱熱效率只能在65%左右。智能電采暖可通過錯峰平谷的方式利用電能,為突出的是電采暖這種技術90%以上是在夜間用電,既可解決用電負荷低谷時段風電并網和風電的棄風限電問題,又減少了電能的浪費,為用戶節省了費用。分戶、分室、分時供暖,溫度可隨意調控。不住人時可不供暖,不同居室需要不同溫度時可隨意調整,能夠達到既節費又節能的雙重目的。智能電采暖克服了管網式供暖熱源近端與遠端溫差、高層與低層溫差、同一棟樓房中間和兩側的溫差等缺點。在保溫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智能電采暖每戶的溫度沒有差別。 初看起來,好像傳統供暖就“罪該萬死",而智能電地暖則全是優點,一些人更是呼吁國家趕緊出政策全面推廣電地暖。雖然呼吁不少,但國家的確沒有出相關政策。究其原因,記者調查發現,不是國家不重視環保,而是智能電地暖有其自身致命的弱點,難以在全國特別是北方全面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