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前,由于歷史技術的原因,在歐美工業發達國家中出現了兩個體系的管子外徑系列。一個是英美的管子外徑體系;另一個是以德法為主體的歐洲國家的管子外徑體系。前者俗稱“大外徑"體系,后者俗稱“小外徑"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保溫管件技術與商業發展的原因,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除保留原有“小外徑"體系的管子外,在其國家標準中又增加了英、美的“大外徑"管子系列。20世紀50年代,原蘇聯的有關標準也出現了兩種管子外徑系列并存的現象:原蘇聯機械工業用管子、管法蘭國家標準采用“小外徑"管子系列;而其石油工業用管子標準及石油工業用管法蘭標準則采用“大外徑"管子系列。這樣,原蘇聯管路附件標準就形成了兩套標準混用局面。
20世紀50年代的10年中,我國機械工業,其中包括泵、閥、壓縮機等一類通用機械或管路附件產品基本上是按原蘇聯模式發展的,所以蘇聯一般機械工業和石油工業的管路附件標準的那種不一致性也反映到我國標準體系中來,因而也引起了混亂。例如GB/T3091-2001《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鋼管》,公稱口徑6~150mm全系列共14個規格的保溫管件,全屬于“大外徑"管;我國GB/T8162-1999《結構用無縫鋼管》和GB/T 8163--1999《輸送流體用無縫鋼管》兩標準,其所規定的管子規格為“大外徑"與“小外徑"兩種同時并存。我國使用多年已達半個世紀的原機械標準JB74~90-59《管路法蘭及墊片》(后于1994年又作過修訂),則以“小外徑"管子為基礎,這與采油系統及水、煤氣管道系統中所用的保溫管件外徑規格有矛盾,此種混亂情況由來已久。